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,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?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。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谷幽兰读后感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1
读的不用心,不敢妄评,只是略微记一下书的大概内容:
看完了《空谷幽兰》和《禅的行囊》这两本书,如果我把它们说成是两本别开生面的旅游指南,不知道这样评论是不是对,一本是讲述隐藏在深山的道士,一本是讲述住着和尚的寺庙,作者的讲述很是幽默,历史和当今衔接的毫无缝隙,一个外国人,对古代的故事了解的那么多,真真的是让人佩服。
感觉禅和道都是很深奥的,那些类似于文言文的文字——甚至比文言文更让人不知所云,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读,慢慢的理解。
我去过的寺院不多,很早以前去过少林寺,去只是单纯的去爬山,现在对少林寺已没有了任何的`印象。
16年去过开封的相国寺,寺院里游客甚多,香火旺盛,寺院里的和尚诵经念佛,好像只是为了让游客拍照,摆摆样子而已,呵呵,我这样说似乎对一心向佛的师父们有点不敬了。
对于修行的人,我很想知道他们最后的开悟,悟到了什么呢?比如说一个禅师说的“吃茶去”,悟性高的人就会醍醐顿开,还有那沾花一笑,哎呀,不懂不懂,真是太深奥了,总是看的一头雾水。
这尘世,我们看透了,便是看透了,我们看开了,也便是看开了,而禅和道却是我无法深入的神秘世界,也许这就是无缘吧。
莫要笑我写的这不伦不类的文字,我也不知道我写的是什么!
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2
小镇的傍晚,尤其是冬季。车水马龙的街道,总隐约泛着一股喧哗的淡定。斜阳会由最初的金色,慢慢被镀上一层红,然后柔柔暖暖的溢漫小镇每个角落。 街道总是遗留下城乡交汇的泥泞脚印,尤其是前夜的小雨过后,第二天上街总会让人不由得惦起脚来。这里毕竟不是什么大地方,是个镇子,被四面环山包裹的镇子。这里每天往来不息的人,绝大部分也在田垄间往来不息。 我惦着脚小心的走着,我总是一个人行走,静静的想过一些事情后,思想会一并跟着表情沉默。
一切属于空白的阶段,走到马路中央,“听儿”,潜意识提醒我背后的召唤。 漠然回头。顿时惊愕。 我看到,沿着街道伸向的那头远处的天边,落日像一位救世主。正张开他强有力的臂膀,发出摄人心魂的强有力的耀眼之光。然后,那千万道光芒,将脚下的路霎时染成一片灿烂而夺目的金色。 天空的光芒映照着地面的光芒,让我不由得闭上有些发痛的双眼。久久伫立,耳边喧闹的车声人语,驰过身边的车马人流。我无动于衷。 是通往天堂的路么?我站在原地,不肯走开。 如果是,我愿。 一直一直 等待另一道耀眼夺目的光芒。
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3
山,不是很高,我们却爬的吃力。 依着栏杆,沿着石阶向上爬,半山腰的凉亭 是我们的目的地。
夏季的风温和地吹着,吹来燥热的气息,额 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。在这个树木郁郁 葱葱的山上,我们初次见面,话不是很多。
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凉亭下,依柱而坐我 们谈起彼此的故事。 你的过去很惨淡。曾经追求过,幸福过,受 伤过,今天却要把这一切看的无所谓。你 说,不想活在过去留下的悲墒攀里,人总要走 出不如意的牢笼,活在自己创始的快乐中。 你说的对。
你问我,我的过去是怎样的? 我的过去,是唯美的忧伤,哭过,笑过,,沉 默过。所有的不如意都过去了,不必提及往 事来催泪今天。终究,今天是标致的,是快 乐的!
风,遗忘了夕阳的归时,仍忘情地吹着不知 疲惫的傍晚。天边的晚霞映红了你的脸,你 正用洞穿深夏的双眼望着天边的云霞。你笑 了,红润的脸蛋笑了。你回过甚看着我,用 淡淡的语气说:这么好的美景,我怎么只领略 过一次?很多时候,是缺个一同赏景的人, 还是缺个赏景的闲心?
此时,昏黄的夕阳沉了,绯红的云霞散了, 静默的夜将来临,走访这个默然而又喧嚣的 世界。 我们踏起了归途,迎着晚风,你走在前头, 依旧扶着栏杆,不同的是,我们不是弯着腰 爬山,而是挺着腰下山。我们走得很小心, 下山的石阶很陡。
山下,你我告别,各自回家。你带着奥妙的 快乐走了,我揣着幽淡的悲伤归去,身后游 荡的是无限的落寞。
今天,我又漫步过了一个春夏,又经历哗哗 不停的雨季,在这个雨季里,我被淋湿过, 也被暖阳烘干过。我探访过小路的幽绿,寻 觅过花的芳香,曾起早在清新的清晨里,停 留在在最美的傍晚中。 遗憾的是,我再也没有登高过,没有用心地 欣赏晚霞和夕阳;没有用心地听晚风的清唱。
记忆里的昨天,仿佛就在今夜。那次别离 后,我们再没有见面,断了联系,失了音 讯。我曾多次想,在人海茫茫中,能于你再 次谋面,以弥补昨天的错失。
悼念你! 虽然我们只相见一次!
如果, 你知道你身在何处, 请在夜风里捎来你的音讯, 请在月光下抛洒你的念想, 请在拭泪时想起那个傍晚, 想起那专属于你我的云霞和夕阳, 还有, 晚风的清唱!
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4
在世界的每一处,也许都会有傍晚,每一个傍晚都是美丽的。但身为海南的我,却认为傍晚的海更是突出。
傍晚的海,是一群快乐的孩子,它们在奔跑着,跳跃着,不时用小手拍打岸上金黄的沙滩,又害羞地缩回小手,重新奔回海妈妈的怀抱。它们就这样不停地玩耍着,不知疲倦。
太阳也被它们吸引住了,慢慢地向大海的方向移动着。此时的太阳,并不猛烈,抬头遥望,它是那么圆,那么红,红得就像一杯满满的高粱酒,不知谁不小心一挥手,那杯高粱酒洒了,洒在了天空这张硕大的桌子上,天空被染红了,它倒映在大海中,刹那间,大海也变红了。
也许,是太阳激怒了大海,海浪越来越大了,仿佛要打湿太阳的衣襟才肯罢休。太阳的光芒折射在了海面上,站在远处遥望,那就像是撒在了大海上的珠宝。
沙滩上,一片金黄,那是玉皇大地抛下的一片片金子。许许多多的游客坐在这天然的地毯上,享受着大海赐予世界的天然的风,椰子树高兴地摇摆着手,跳起了精彩的舞蹈。此时的海,抛开了往日的斯文。
这时,绝不能错过泡海的机会。海水不烫也不冷,刚合适。如果海里有张床,躺在上面,是再舒服不过的事情了。
但是,似乎有一声声深情地呼唤着太阳,它依依不舍地下海了,天空也渐渐地昏暗下来了,我也带着不小的遗憾,离开了大海。
傍晚的海可能不是人们心中最美的,但在我心中,它是最美丽的!
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5
终南山之旅,让比尔·波特写出了这本《空谷幽兰》。作为美国一个著名的汉学家,波特还翻译出版了《寒山诗集》、《石屋山诗集》、《菩提达摩禅法》等著作的英文版。他作为第一个追寻中国隐士脚步并为之作书的人,《空谷幽兰》出版后在国内引起了对终南山隐士近20年的关注和讨论。比尔·波特信奉禅宗,在台湾出家三年半,修行14年,娶了一位台湾女子为妻。知道这本书的因缘是在20xx年某日的一份晚报,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提到了此书,后就一直想找来看看,想不到5年后才得以遇见。
这是一本关于隐士的书,在今天,隐士已不是我们类似于“商山四皓”的理解了,为逃避做官,为逃避乱世而隐居,而是专指修行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。对隐士而言,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行,虽然各人修行的起因不同,但目的都一样,最终为了获得生命的圆满和提高生命的.层次。隐士的修行生活很苦,但物质的匮乏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心灵的宁静。书里有这样的一句话“他们都很清贫,但是他们的微笑,使我们觉得遇到了中国最幸福,最有智慧的人”。看破红尘,红尘是代表有物,不可能全部放下,但我们要做的是不让红尘来控制,让它来来去去,接受最终人都要死的这个事实。从这个层面看,隐士们的修行,为解脱生死作了有意义的贡献。他走访的终南山是一座历史名山,古迹众多,作者很自然的看到许多被文革破坏的地方,虽然书中都是轻轻带过,但看后却让人很痛心。
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没有对佛教道教还有隐士做一点评价,也不提出自已的意见或看法,属于一本纪实类的书籍。书挺好,不错!
空谷幽兰读后感 篇6
今天看完了入20xx年以来的第一本书,她是美国的一位作家比尔波特写的,书名叫空谷幽兰,寻访终南山当代隐士,书里清晰的描述了位居各地的隐士,他们生活的很单调,很简谱,如果硬是要以世俗人的目光来说,那是相当的困囧和贫穷,空谷幽兰读后感。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过不满,他们的内心宁静。每天只是靠自己种的几分薄田来维持生计,又或者靠居士、菩萨的善捐。即便是善捐,数目也是有限的。每个月只有20块钱左右,在当代社会,你别说20块钱怎么怎么够用一个月,给我们这20块钱,我想能够用一天也就不错了。但是他们这20块钱即便有,那也是可有可无,我记得书里介绍了一位女隐士,年纪很大了自己简单的搭建了个简单的棚子,用作居处,作者到屋里后,主人很客气的邀请他留下吃饭,做饭的时候,作者看见她炒菜的铲子已经磨掉了一大半。后来经过作者的询问,才知道,那把铲子用了已经有40多年了,他师傅生前一直用,后来她的师傅涅磐,什么都没有留下,只有这把铲子,还有火化出来的一些舍利子,被按照师傅的意思放在一个塔顶,其实那不算塔,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,只是用一些石头堆积而成的,看着外形有些形。 我忽然回想起去年回家时到山里面给我父亲上坟的那天,中午在我父亲的侄子家吃的饭,我们带过去了有2箱方便面,等等。
后来在屋里聊了会近况,我喜欢观察,那屋里的摆设和器具都是十分的古老,一个炉台他们用了有将近50年了,听他们说,这个炉台在刚建国的时候就有了。后来我问他们是不是就在山里一直待下去?他们的儿子和女儿在城市里,有没有打算到城里去住住。他们二老都不愿意。不好意思,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称呼他们,因为虽然他们已经有70左右了,但是辈分却跟我是同辈的。做饭的时候,我看见白发苍苍的嫂子,从内屋里拿出来一包火腿肠,上面落满了灰尘,我不知道有没有过期,也不知道上面为什么没有标签。炒菜的.时候加到了锅里,吃饭时,白发苍苍的哥哥从内屋拿出来2瓶啤酒给我喝,当然,依旧是落满了灰尘,他找了块布擦净了瓶身。递给我,我放到地上。没有喝,因为那天我实在不想喝酒。即便要喝也不会喝他们的酒,因为这酒存放的时间太长了,跟他们在一块的时间太长了,我想这酒应该留着,让它继续留在他们身边。我在想,如果有一天我的任务和使命完成的时候,我一定回到自己的故乡。在那里度过剩余的日子。隐士们都有自己的信仰,每天都在深山老林里或山洞,或自建茅蓬、石头垒的房子,以作居处。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看着作者与隐士们的交谈,仿佛可以听见群山之间的溪水声,青山绿林的鸟语,虽只一人,其乐犹存。 记得里面有位隐士说的一句话,让我印象颇深,“如果你想修行,那就必须持戒,持戒是为了让人心不着妄,只有心不着妄才能静心修行”以前,我总觉得修行其实只要你去探索了,醒悟了。便是修行。现在觉得修行不止是探索,醒悟,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规范自己。修行的最终的终点我想应该是无余涅盘,但是悟到的并不是真的,那只是妄念,只有用自身去修行到无余涅盘时。才是修行。修行不只是出家人、隐士、道士的专利,想修行的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的门径,但前提是要知道如何去“持戒”“观内”“行外”
-
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空谷幽兰读后感网内容,请访问空谷幽兰读后感